
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是不太順暢,不曉得是不是太少看這類自我成長書籍,總是抓不到作者的理論架構。也許是翻譯書的句子讀起來比較不通順,反覆讀了幾次才能抓到重點。
-
書名:人生需要暫停鍵:從失速的追求中刻意抽離,與真正的渴望重新對焦
故事先從作者本身的經歷講起,在工作上遇到瓶頸,於是他申請了留職停薪,展開一連串暫停的練習。書中的暫停指的是刻意改變自己原先的生活,進一步思考,將原先無意識生活狀態(自動駕駛模式)透過正視、覺察而轉換為有意識,能夠真正的活在當下。(好的,書中大部分一直在講的就是這一段觀念,但是不斷換句話說......認真覺得可以精簡一些,書應該會薄很多)
根據依附理論,兒時經驗會影響人的想法,但這些想法隨著時間演進而顯得過時,這些錯誤信念會進一步形成人的防衛機制,阻止人做出改變(失敗了怎麼辦?最近沒空!你哪來的錢?)有一個方式"TASER"可以幫助轉化這些錯誤信念。
1. 瞄準:鎖定錯誤信念
2. 承認:了解他真的很不對
3. 轉換:將錯的換成對的想法。「過去」我這樣認為。
4. 表達:講給別人聽或自己聽
5. 重複:反覆講可以活化大腦形成新神經迴路
-
如果出現職業倦怠、對於生活覺得沒有動力,或是太沉迷於科技,都是該暫停一下的警訊。一直查看社群媒體、電子郵件和通訊軟體可能是內心慾望不被滿足,也許是因為網路上多采多姿讓人感受到活著,而不斷紛飛而來的訊息讓人覺得自己是被關注的、有影響力,也許是實際生活太苦悶,有太多想要逃避的事情。發覺自己有科技成癮,應該先問自己為什麼?書中提到可以做一種練習:「我想要......這樣我就可以......」
隨便舉例:
我想要一直看臉書,這樣我就可以知道朋友最近去了哪裡。
我想要知道朋友最近去了哪裡,這樣我就可以知道哪裡好玩。
我想要知道哪裡好玩,這樣我就可以出去玩轉換一下平常苦悶的心情。
我想要轉換平常苦悶的心情。
根據自己的想法就可以擬定方針,轉換心情不一定要出去玩,出去玩也不一定要看朋友去哪就去哪,google上搜尋有更多資料,書店也有旅遊書,所以不需要依賴臉書。
除了轉換想法外,也可嘗試「科技安息日」,讓自己遠離科技一天。我昨天試著將手機和ipad都關機,一整天就只有晚上陪爸媽看20分鐘電視和使用老舊的CD player播幾張老CD,因為不能滑手機,整天的活動就是看書、做瑜伽、去書店看書、看雜誌、整理書櫃裡的資料夾準備送人。不像使用科技產品實很容易發生「咦?時間怎麼過得這麼快,我剛剛做了什麼?」的情況,離開數位產品會開始去想自己現在應該做什麼。必須承認最近自己科技成癮蠻嚴重的,希望可以慢慢改進。
-
生活出現警訊後,決定開始暫停,作者推薦實行的步驟為:
1. 寫下初步想法:想到什麼就寫什麼,可以根據幾個方面來擬定(正在醞釀的故事、情緒、身體、想法、信念、行動)
2. 設定意圖:作者認為意圖不等於可以量化的目標,而是要去思考 「想要成為怎樣的人」
3. 創造計畫:根據預算和時間,時間少的話寫日記、冥想、去公園散步、去看展覽都是暫停的方式之一,多一點預算的話可以嘗試學習新技能,再更多預算可以去旅行。旅行試著融入當地、不要過度規劃,這樣也許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。
-
我覺得這本書適合對於自己職業感到困惑茫然的人,他提供了很多點子,包括正念冥想、旅遊、職業轉換等等。雖然最近也有點茫然,我還是不太喜歡這本書,可能是因為內容太冗長了吧。他是一本大雜燴,如果覺得最近生活很無趣很挫折可以參考看看,也許你可以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辦法,而且作者連暫停時間結束後如何融入生活都有著墨,寫的算是全面。但我還是比較喜歡單純講正念冥想的書。這類的正念書雖然提供的方法五花八門,但精神是相同的,都在呼籲人要體會當下、活在當下並探討內心的渴望。
-
書名:人生需要暫停鍵:從失速的追求中刻意抽離,與真正的渴望重新對焦
作者:Rachael O’Meara
譯者:朱靜女
出版社: 天下雜誌喜歡指數: ★★☆☆☆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