透過各個時代的古地圖,得以窺探人們的足跡和世界觀。從葡萄牙時代將台灣畫成兩島或是三島式,到荷蘭時代輪廓越來越清晰。古地圖中充滿謎團,包括日本稱呼台灣為「高砂」、澎湖的紅毛城、只有台南才有的鯤鯓……,作者也說目前無法給出明確答案。
作者認為會將台灣畫成三島式,是因為葡萄牙人並未詳細的勘察台灣的海岸線,某個說法是「因為河口太寬闊,而將其認為是海」,他認為是無稽之談。葡萄牙人先是看到台灣,並稱其為「福爾摩沙」,後來又參考的中國地圖標示的大琉球與小琉球,才因此將台灣畫成三個島的樣子。
熱蘭遮城修建時將聚落和城堡相隔遙遠,不同於東印度公司其他據點的設計,作者認為是聚落中以中國移民為大宗,荷蘭人將他們視為同樣要防守的對象。特殊的稜堡設計,在其他荷蘭曾經殖民過的地區也可以看到,可惜後來沈葆楨為了修建億載金城,將熱蘭遮城的建材拿去使用,現在的安平古堡真正的荷蘭遺跡只剩下幾道牆而已,也許未來去其他國家旅遊時可以親眼見識一下。
我沒有細細去比對各個地圖之間的差異,大略的看過作者的考據與解釋,了解到研究古地圖過程中需要注意各種的細節,翻閱各種文獻資料,並且仰賴不同博物館的館藏。人文史地的研究真的是需要很多的耐心啊!而且古代資料流傳下來可能有誤,必須在各式各樣的錯誤中做出合乎邏輯的推論,還要解析古代文字、地名並對應到現代,真是一項大工程。
書裡有很多漂亮的地圖,尤其是歐洲大航海時代時出產的,十分精美。有點難以想像在那個沒有衛星的時代,航海家們就這樣一步一腳印的靠著探勘來描繪實地實景。而台灣的位置,就如同以前的地理歷史課本寫的,是一個交通樞紐,承接中國、日本、東南亞甚至到南美洲的貿易,成為荷蘭人與西班牙人的貿易轉運站。對比現今的交通發達,那個時代的人要在大海中顛沛流離,順應洋流,航向未知的領域,抵抗海盜的搶劫,這樣的場景就像是演電影一樣。反過來想,人們應該也想不到過了幾百年後的世界變得如此不同,進入資訊爆炸的時代,資訊隨手可得,卻也並非都是正確的,往往假以亂真。再過個五百年後的世界又是怎麼樣的呢?大概會遠遠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吧!
-
書籍資訊:
書名:被誤解的台灣古地圖:用100+幅世界古地圖,破解12~18世紀台灣地理懸案&歷史謎題
作者:陸傳傑
喜歡程度:★★★☆☆ (3/5)
留言
張貼留言